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领域正成为越来越耀眼的主角,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逐渐由搬运、焊接、装配等操作型任务向更多加工型任务拓展,人机协作正成为工业机器人研发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的智商也越来越高,大模型加持下,人工智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更具有无限潜力。
中国不仅早已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制造业中的机器人密度也同样追赶上了发达国家。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2022年欧盟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员工208台,美国为285台,而中国为392台。
那么,工业机器人发展快到顶了吗?并不是。IFR数据还显示,2022年工业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分别是韩国(1012台/万名员工)、新加坡(730台/万名员工)和德国(415台/万名员工),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与韩国、新加坡等国还有不小距离。特别是韩国,韩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分布在3C电子与汽车制造,而中国这两大类产业正在快速崛起,与韩国进行全球竞争,中国工业机器人远没有达到天花板。
中国的3C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需要更多的国产工业机器人。那么,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展到了怎样的阶段?近日,亿欧对配天机器人总经理索利洋进行了专访。
配天机器人作为一家成立于2010年、穿越国产工业机器人创业跌宕起伏周期、正向研发工业机器人技术近14年的公司,自研多项核心技术,并拥有丰富的行业落地经验。配天机器人总经理索利洋也从长期主义的角度,分享了当前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诸多行业特色、共性问题、未来展望。
以下为对话原文,有所修改。
工业机器人行业必须沉淀技术底色
亿欧:配天机器人自2010年成立以来,也经历了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十几年的蓬勃发展期。这十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创业是否有过阶段性变化,您是否观察到一些周期性的趋势或者明显的创业热潮?
索利洋:2010年前后,那时全国范围内涉足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企业不多,配天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些车厂内部孵化的玩家。
我的感受不一定对——我们作为比较早的入局者,在2010年那时候其实是感受不到工业机器人的创业热潮的。一些车厂做机器人,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汽车车间有大量的需求,最开始也没有独立出去,是他们的一个部门在做,也没有考虑外部其他的市场机会,就是自己做自己用。
最早我们做机器人,虽然没有特别完善的市场调研。但也没有承担多大的风险,因为我们背后也有集团的支持。
国内工业机器人大量出现新品牌、新入局者,还是在2012到2014这三年。这时候智能制造已经是比较火的概念,一提到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自然不可缺少。
亿欧:那么这三年,大量新入局者对于工业机器人市场产生了哪些影响?
索利洋:在此之前,我们配天集团已经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研发了三四年,并且在很多展览上展出过我们的机器人产品,获得了不少专业认可。
随着国内工业机器人开始出现创业潮,众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些企业早期专注于伺服系统的研发,后来转型进入机器人行业。总的来说,相比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大家都还没有多少名气。
我们配天集团的产品特色和市场推广策略,实际上是在2016年和2017年才开始成型的。从2010年成立一直到2016年,我们主要专注于自身的技术研发,市场对我们的了解并不多,我们的产品销售也尚未展开。
在拓展市场之前,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也有一些有创业抱负的员工在创业潮到来之际创业。所以同行抬爱我们,说我们配天是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黄埔军校”。但整体来说,我们的技术团队、核心人员这些年相对来说保持地还是比较完整。
配天机器人产品全家福
亿欧:配天工业机器人产品负载范围涵盖 3 公斤至 280公斤,已在多个行业和领域成功应用。那么,小负载和大负载的技术难度有怎样的区别?
索利洋:我认为大负载和中小负载各有各的难度。准确来讲,就实现全国产核心零部件的高性价比工业机器人而言,一般都是中小负载出的比较早,大负载出的晚。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其实不纯粹是一个技术原因,也与市场、供应链都有关系。
大负载出的晚,最重要的原因是国产零部件成熟度还不够,要么你得具有性能优势、要么你得具备价格优势。
在大负载这个层面上,国产零部件特别是减速器也是在最近三四年成熟度才体现出来。所以三四年之前,国产的大负载机器人性价比是比较低的。
这其实是一个先有鸡先有蛋的循环问题:
以前国产大负载机器人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少,零部件对应的型号就少。由于型号少,规模效应不足,国产零部件也就缺乏成本优势,少数的国产大负载机器人制造商就更倾向于购买国外零部件,这种负向循环直到最近两三年才开始改变。
不论负载大小,机器人面临的挑战基本上是相同的。都需要解决三个挑战:第一是性能,第二是功能,第三是可靠性或者我们称之为无故障运行时间。用户在选择和使用机器人时,最关心的就是它的可靠性。
亿欧:衡量可靠性,是否有合适的指标?
索利洋:行业一般会用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指标去衡量。但这个指标存在很多不足,客户没法验证。
亿欧:那么,如果难以验证的话,国产机器人的可靠性水平如何与国际巨头衡量对比?
索利洋:其实,还是要用三个指标去衡量,性能、功能、可靠性,不能只看一种。比如,功能上我们和国际机器人巨头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可靠性也差不多,或许就是性能上,机械臂的动作慢一点。其实性能与可靠性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你机器人跑得快点慢点儿,跑得快也未必故障率就多,这是两个概念。
说回可靠性指标,一个产品要达到长期稳定无故障的可靠性水平,必须积累一定的用户反馈和市场反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
因为机械产品与电子产品不同,电子产品的升级迭代速度很快,软件中的bug一旦被发现,可以迅速修复。而机械产品可能在用户使用的前两年内运行良好,到了第三年突然出现问题。当问题出现时,你回过头来看,可能会发现问题来自最初设计时的某个缺陷。所以,从发现问题到修改设计,可能已经过去了三四年,这时你才能对这个结构进行改进。这个过程,是很难压缩的,所以工业机器人这一行,长时间know-how积累就非常重要。我认为配天的可靠性已经做到了非常接近进口品牌的水平。
SCARA在3C领域的应用
亿欧:下游客户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肯定是非常多元的。配天机器人主要落地在哪些领域,如何根据集成商或下游终端客户的需求,去优化性能或者功能?
索利洋:拿汽车举例子,不同的客户对汽车的性能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客户不追求高性能,比如更快的百公里加速,更希望购买一辆可靠的、长期开的车。工业机器人市场也是如此,也许你能制造出性能极高的机器人,但大部分客户并不十分关注这一点。很多使用场景,客户并不需要多强的性能,只要可靠性。
当然,仍然有一些厂家和客户,他们的行业特点要求高速高精度的性能,这样才能提高产线效率。那我们就要在硬件、算法上去满足对性能有苛刻要求的客户。配天在高速高精上做得就比较好。
我们的机器人在3C行业落地案例非常多。比如富士康、三星和华为的工厂内都用到了我们的机器人。为什么这些客户偏好使用配天的产品呢?原因很简单:他们追求的是整个生产线的效率。在手机整体产线的不断优化过程中,配天机器人在其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助力整体生产效率提升。
亿欧:入局工业机器人的巨头也有不少,您怎么看待这些巨头的涉足?
索利洋:我们也看到一些行业巨头自己制造的工业机器人,但是,和市场同类产品相比,往往可靠性、性能表现都是未达预期的。为什么?因为企业忽略了两点:
第一,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实力来做好产品。
第二,如果企业不全身心投入与外部市场的竞争,就不了解如何优化供应链去打造足够有竞争力的产品,工业机器人部门对产品的技术优化、供应链优化和品质提升就缺乏主动性,这种被动的态度可能会阻碍企业的长期发展。就算你想主动做好,但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也依然会影响主动性的发挥。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也为韩国某巨头提供贴牌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其实巨头也有自己的机器人事业部,也曾尝试自己研发工业机器人,但达不到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水平。无奈之下,他们的机器人事业部最终转变策略,并在中国找到了愿意为其提供贴牌服务的供应商。
本质并不改变其机械底色
亿欧:有观点认为,机器人的1.0时代偏机械、机电的产业基因,2.0时代则多是算法、计算机、数学等背景。您怎么看待,AI、大模型赋能下,工业机器人在更多垂直应用场景中的落地?
索利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工业机器人变得智能化之后会怎么样。我认为未来工业机器人、机械臂的应用必然要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进技术相结合。但是我们还是要一分为二去看,智能化,是建立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包括视觉识别、决策制定,从而让工业机器人的机械臂去执行特定动作。至于工业机器人本体或者机械臂的具体操作,它只需要接收人工智能系统发送的指令即可。实际上我们也在做工业机器人大模型的技术研发。
也就是说,未来AI时代的机器人,它的执行部件和现在依然没有什么区别,机械臂依然是机械臂,需要机电产业的基因。有区别的是人工智能感知、控制系统,但这些AI技术实际上并不属于机械臂。
亿欧:对产业链上游来说,配天既有工业机器人本体,也有核心部件(伺服驱动、伺服电机等)业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不是一家工业机器人企业要想站稳脚跟,三大核心零部件必须实现自研?
索利洋:这个问题与主机厂是否应该自行生产机器人是相同的逻辑。这里有几个维度需要考虑。首先,如果你自行生产零部件,能否确保零部件业务健康地、不依赖输血地成长。如果不能,那么长时间下去,这个零部件就会被市场淘汰。
不是不能做,而是要考虑清楚,你生产的这个零部件在技术和成本上能否持续参与市场竞争并保持竞争力。如果这些条件都满足,那么就可行。
我们配天不做减速器,我们曾经自己想做,但是后来放弃了。放弃最主要原因,第一,额外投资特别大。第二,减速器需要的技术人才,和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差别很大。
设备不能共用,人才不能共用,技术也不能共用,你就得按照独立公司来看这个事儿了,我要不要成立独立的子公司去做这个事儿?但是如果说你成立一家独立子公司来做减速器,同时你还在做工业机器人本体,那么由于存在竞争关系,你的零部件销量就会受到影响。
中负载机器人焊接应用
亿欧:您曾在以往的专访中指出,配天“不仅是工业机器人本体厂家,同时也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也为客户提供整套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这是针对下游而言,那么,本体业务与集成商角色之间,如何平衡?同时具备两种角色,对配天能够带来哪些增量?
索利洋:其实,本体的客户与我们的集成业务形成竞争关系的情况比较少。
首先,集成商通常是针对特定行业而言的。我们作为本体角色所服务的主要行业,作为集成商角色时是不涉及的。这样,在行业层面上,我们就避免了与客户的直接竞争。例如,本体的应用在3C行业非常普遍,但我们作为集成商基本上不涉足3C行业,而是专注于医药行业、化工行业,甚至是建筑行业的预装配领域。
亿欧:工业机器人本体和集成商两种市场的规模有多大的差别呢,五倍十倍?
索利洋:不止。我认为集成商的市场规模,至少是本体市场规模的100倍以上。所以即使集成商想要去做3C行业,遇到一个我们本体客户的概率都很小。
本体和集成,不太容易直接竞争,这是我们两者兼顾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集成的毛利率比本体要高,因此选择本体与集成并行,也是对企业现金流的一个很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