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在深圳加速“上岗”

2013-04-16

2013年或成为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拐点

近日,深圳市海目星激光科技公司董事长赵盛宇,从北京回到深圳,带着一个沉甸甸的奖杯——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第四名,这是深圳企业在此次大赛中的最好成绩。获奖的项目,不是他的传统业务激光,而是机器人。回到深圳的这些天,赵盛宇一直在琢磨和选择2013年的合作对象,现在已有近4家大型制造业企业主动找上门来,接到的订单只能“有选择地去做”,因为“实在太忙”。他的底气,来自于制造业生态的风云变幻。在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迅速升温,工业机器人正在悄然改变着制造业的人力生态,而在中国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深圳,这一趋势显得尤为突出——在电子、家电、装备、新材料等制造业领域,弧焊、点焊、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各种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加速“上岗”。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以富士康、艾美特、华为等为代表的大企业,正在布局添置机器人、推进自动化。多位受访者表示,2013年或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拐点。

制造业加速布局机器人

艾美特是世界最大的家用电风扇生产厂家之一。1月18日,在深圳石岩艾美特的工厂内,几台约两米高的喷涂机器人,正对着多台风扇喷刷“漆膜”,按照既定轨道,均匀地将墨粉喷刷在扇骨上。记者了解到,在该公司,冲压课、马达课、车床课等部门均已上马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仅2012年,艾美特共投入3000万元进行自动化半自动化改造。该公司总务部经理郑世兴,向记者详细算了一笔账:以喷涂车间为例,过去投入人力多,仅一台风扇需两人同时从正反两面操作,现在仅需要一个喷枪按照固定的轨迹完成喷涂作业,且一台机器人一次可以喷涂6~9个,不受场地限制,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减少了仓储用地,效率提高了数十倍。郑世兴说,机器喷涂喷漆的厚度、光泽、稳定程度明显好于人工。此外,还有出于对员工人身安全的考虑,在喷涂车间,刷粉时的温度高达200度,对员工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过去员工还需要穿上特制的静电服。不只是艾美特,记者了解到,在深圳,富士康、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越来越多。早在去年6月,富士康宣布计划在整个工厂的组装线部署100万台机器人,郭台铭表示,他希望今年年底前机械手臂安装量达到30万,到2014年达到100万,未来5到10年推出首批全自动工厂。根据世界机器人联合会预测,目前全世界有110万正在使用的机器人,中国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1年,在中国的机器人销售量为 2.26 万套,相比2010年的 1.46 万套,增长51%,相对于2006年的年销售量则增加了4倍,预计在2014年将成为全球第一。

最短3个月收回投资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机器人投入成本回收期,已从过去的三年时间缩短到一年以内。“深圳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1500元/月,较上年提升了13%,为国内最高”,深圳某电子厂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企业利润正在被人成本的上涨淹没,目前已到了企业所能接受的“临界点”,此外,持续的招工难和工人流动率高已经成为制造企业普遍要面临的问题。必须想办法改变现状。制造业的痛点让机器人迎来了一片曙光。一些业内人士向深圳商报记者介绍,目前各制造业企业“上岗”的机器人,大多在一年之内能够收回投资,最短的只有三个月。台湾智慧自动化与机器人协会副秘书长陈文贞表示,目前工业机器人有以下趋势值得关注:一是机器人应用由汽车电子业转向一般产业,如加工、食品生产、产品组装等;二是自动化需求由大型企业转向中小企业;三是投资金额回收要求由两三年回收减至一年回收。政策利好消息也频频吹来。2012年7月20日,《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公布,智能制造装备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被写入规划。工业和信息化装备部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透露,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从示范性推广过渡到全面运用,并将成为重点支持领域。工信部正在与财政部协调考虑相关支持政策。

“深圳籍”机器人渐露头角

正因为时机成熟,深圳正日益成为器人制造企业的投资热土。对于他们,深圳成熟的产业链优势依然存在,本土传统制造企业的需求,市场已足够庞大。事实上,在深圳本土,就有不少企业早已将目光瞄准工业机器人市场,配天集团是其中之一。说起配天集团,大多数人可能更为熟悉其上市子公司大富科技,并不知道其母公司还有机器人业务。“其实,我们早在7年前已经开始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研发,但直到今年,大范围的市场运用才开”,昨日,配天集团营销副总田美生向深圳商报记者介绍,根据现有资源的预测,2013年,该公司仅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营业额可以超过2亿人民币。开展机器人业务,需要有足够的相关人才和技术储备。海目星董事长赵盛宇告诉记者,他们请来了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具有行业资深背景的国际化专家,组建了12个人的核心技术和管理团队。目前,这个团队已经打造出全球第一条全自动化逆变器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可以解放96个机械操作的员工,也使得产品合格率大幅提高。尽管在“机器人”这一领域发力并不久,但效果却立竿见影:2011年,该公司年度销售额为3703万,而截至去年11月,销售额已突破8000万元。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需要“量身定制”的机器人,这也为机器人生产企业带来了成本上的困惑。赵盛宇表示,未来他们的重点是,从“定制”的生产线,走向行业标准化生产线,由个例到行业市场的战略转变。在选择客户上,可以高度复制的项目将作为发展的重点。深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机器人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该协会有会员单位70多家,2012年产值156亿元,企业平均年增速为50%至60%。其中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约30家,包括机械手、自动化等生产企业。

核心机器人部件或自产

不可否认的是,和国际同行相比,深企依旧存在一定差距,具有很高知名度的骨干企业还较少。田美生介绍说,一是在品牌方面,大部分机器人制造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链条,品牌知名度低;二是研发团队,尚未建立成熟完善的机器人集成应用开发团队;三是产品的可靠性、精确度性能有待进一步验证;四是尚未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及网络。在国内,深圳也并非最早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但由于高科技基础好、产业基础广阔,深圳工业机器人产业化速度明显更快。业内人士分析,深圳的技术优势、创新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这一产业的发展将对深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也会对珠三角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田美生表示,经过7年自主研发,目前公司已掌握了多个机器人核心部件,若性能满足产品需求,将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卖点所在,此外作为本土民营企业,具备较快的决策模式和响应速度,实现本土化的服务和对接,也是本土企业的优势。“我们不畏惧参与国际竞争”他表示,未来公司产品系列将向高端细分化市场方向发展,实现核心机器人部件将自产,并成为集成方案提供商。

有助改变深圳人口结构

有人提出,机器人的“上岗”,就意味着原有劳动力的“下岗”,这或许存在一定的道德问题。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对于以深圳制造企业为代表的珠三角企业而言,招工难和工人流动率高正成为普遍问题,机器人的上岗弥补了这一空缺;另一方面,如今的新进员工期望更优厚的薪酬以及更优越的环境,比起前辈来说,他们希望更多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默默忍受。“目前机器人所取代的,多半是简单而繁重的工作,对于作业员来说是一件十分枯燥的重复性工作,交给机器人,才能释放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归属感。”郑世兴认为。如今年轻劳动力和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大量“90后”、“00后”的年轻人开始考虑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他们会想到更多的办法服务社会,短期来看,大部分企业不能实现完全自动化,仍需要人与机器人配合。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市发展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曲建教授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特区经历30 年的发展,角色定位正在发生转变,从国内最早承接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迅速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由一个产业“承接地”,逐渐转变为“转出地”,这一趋势不可逆转。业内专家指出,机器人的“上岗”取代人工,从长期看的确是改变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提升深圳制造竞争力的最重要一步。届时,大规模的民工潮、返乡潮可能变成小规模,火车票也不再一票难求,中国制造不会再和血汗工厂联系在一起,而是变成高科技、绿色生产的典范。